牢记初心使命 争做出彩先锋

7 月 1 日下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9 周年,公司党总支开展了迎“ 七一 ”主题党日活动。公司在郑的 50 余名党员参加了活动。

公司党总支 举办推进“两学一做”主题党日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激励广大党员群众向先进楷模学习,争做合格党员,11月12日,油脂公司党总支组织观看了《榜样3》专题节目。公司领导班子、全体党员及部分职工参加了本次活动,各基地、各库点、各分公司积极响应公司号召,自行组织了学习活动。

中科院发布科技支撑“双碳”战略行动计划

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张泉、周思宇)到2025年,突破若干支撑碳达峰的关键技术,促进经济社会低碳绿色转型;到2030年,支撑碳达峰的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60年,突破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并实现应用,有力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   “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2日在京发布,明确了近期、中期、远期的攻关目标,旨在通过解决关键核心科技问题,推动能源革命,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行动计划系统布局了科技战略研究、基础前沿交叉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新技术综合示范、人才支持培育、国际合作支撑、创新体系能力提升、“双碳”科普等八大行动,以及面向“双碳”战略重大科技需求的18项重点任务。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涉及能源结构、工业过程、交通运输以及生态系统碳汇、工程碳汇等各个领域,迫切需要跨领域综合交叉,突破技术瓶颈,形成全面支撑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体系。这其中,科技创新是关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说。   据悉,行动计划是开放性的科技规划,由中科院组织院士专家经过近半年的研讨形成,并将坚持与时俱进,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需求进行调整和更新。   此前,中科院已在“双碳”领域部署实施了“能源化学转化的本质与调控”“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等一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取得了一批原创性重大成果。同时,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从能源、固碳、政策等方面开展咨询研究,明确“发电端”“消费端”“固碳端”三端发力的技术研发体系,进行“控碳-减碳-低碳-中和”的碳中和发展路线图等研究工作。

开放带动发展实现新突破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在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经济复苏前路坎坷的形势下,我国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开放,在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带动国内发展实现新突破。   去年,我国坚持扩大开放,对外贸易再创新高,吸收外资快速增长,对外投资合作和对外援助执行平稳发展,多双边经贸关系取得新突破,特别是主动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为世界共享中国市场提供机遇。   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不断推进   进出口规模接连迈上5万亿美元、6万亿美元两大台阶,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万亿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11.6万亿元,创8年来新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如期达到生效门槛……这份沉甸甸的开放成绩单成为我国去年对外开放的生动写照。   “外贸数据是去年我国宏观经济的一大亮点,且整体远超预期。”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认为,这既得益于我国一系列稳外贸政策,也得益于严格防疫措施为经济复苏营造了良好环境。   ——一系列减税降费、融资信保支持政策陆续落地见效,同时研究出台《“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开展跨周期调节稳外贸。   ——我国产业体系门类齐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较强,能够快速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增加供给。同时,我国与周边国家在区域内供应链和产业链融合更加紧密。   ——市场有需求,政策添活力。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有力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去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到1.98万亿元,同比增长15%,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同比增长32.1%,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超1500家,海外仓数量超过2000个。   制度型开放是我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去年,我国继续放宽市场准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放开汽车制造业外资股比限制,实现自贸试验区制造业限制“清零”。我国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持续释放积极信号。   稳外资政策效应持续彰显。制定稳外资22条措施,明确稳外资路径。出台首份利用外资发展专项规划,为“十四五”时期利用外资发展指明了方向。去年的引资成绩单表明,规模增长的同时,引资质量也在提升。高技术产业引资增长17.1%,占比提升至30.2%。20个省份吸收外资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外资向中西部地区投资和转移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去年,我国全面清理与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不符的法规文件,制定、修订和废止500多件法规文件。同时,外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国德国商会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显示,在华德企对中国市场增长充满信心,71%的企业计划继续增加在华投资。   开放平台示范效应持续彰显   去年,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示范地区等开放平台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举措持续出台,同构建新发展格局相衔接,进一步发挥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示范引领作用。21个自贸试验区吸收外资增长19%,海南自贸港引资实现翻番,“1+4”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示范地区服务业引资占全国的33.4%,开放平台示范效应持续彰显。   去年我国推出跨境服务贸易领域首张负面清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认为,海南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的出台,对于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开放进行压力测试,以及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都有重要意义。   为深化自贸试验区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的集成创新,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的自主权,去年9月份,关于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的19条措施出台。去年10月份,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全国首个直接整合境外数据用以支持贸易真实性审核的辅助信息平台——离岸通,提升了离岸贸易便利化水平,释放了新型贸易方式的潜力。   新一批18个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全面推广,涉及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国企改革、环保等领域,目前国家层面累计推广制度创新成果278项,带动了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开放提升金融国际竞争力   去年,外资持有人民币债券规模在年末站上4万亿元关口,全年加仓约7500亿元、超千家国际投资者入市……外资流入中国债券市场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人民币资产对全球投资者正展现出强大吸引力。   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的强势表现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也离不开金融市场打下的坚实基础。近年来,一系列举措彰显出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开放的坚定信心。2020年,国务院金融委公布了11条金融改革措施,涉及债券市场进一步开放、扩大外资评级机构在华展业等。去年6月,宝马集团成为首家在中国市场公开发行“熊猫债”的欧洲企业。这些举措展现出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不但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在债券通“北向通”平稳高效运行4年多后,去年9月,中央政府决定启动“南向通”,便利内地机构“走出去”,高效投资香港及全球债券市场。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表明,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是实现金融市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重要保障,是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说。   “开放是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疫后经济复苏的关键。”中国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倡议,要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巩固供应链、产业链、数据链、人才链,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将坚持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等外资机构参与境内金融发展,坚定保护在华外资机构合法权益,稳妥有序推进中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记者 冯其予 姚进)

2022年两会看点前瞻:新征程传递哪些发展新信号?

全国两会即将开幕。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如何走好新的“赶考路”举世瞩目。今年,本届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履职跨入第五个年头,他们将关注哪些议题,会议将释放哪些中国发展信号,诸多看点值得期待。   看点一:稳定经济大盘怎样发力?   当前,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与此同时,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面对世纪疫情、百年变局交织影响,中国经济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住经济大盘,就能克服疫情影响,稳住民生底线,在新一轮增长中取得先机。   两会上将如何设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备受关注。张立群说,综合考虑过去两年经济增长率,以及内外环境、经济增长潜力等条件,积极、稳妥设定今年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目标,有利于引导社会各界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   近期,从需求到供给,外贸、工业经济、服务业等方面一系列稳定经济的政策密集推出;投资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各地“新基建”、民生、环保等领域重大项目加快落地。今年两会,稳定经济大盘还将出台哪些政策举措,值得期待。   如何支持重点领域扩大有效投资、合理安排地方债、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稳定房地产市场、加大能源保供力度,以及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等,都将受到代表委员热议。   在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看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是稳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选择“对”的投资项目至关重要。科技创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转型等相关领域的投资,既能创造短期需求,也能为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看点二:重要领域怎样稳中求进?   稳中求进,方能行稳致远。在诸多重要领域,今年工作如何谋划部署,改革怎样持续推进,是代表委员的重要关注点。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2月22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明确了两条底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项重点——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表示,除了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外,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还要重视提高农民积极性。针对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基础仍然薄弱,部分脱贫群众收入不高的问题,加强动态精准监测、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加大金融保障服务。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今年1月,国家出台促进绿色消费的相关政策,呼吁扩大绿色和低碳产品的供应和消费。在此前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双碳”、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多地政府的工作重头戏,新能源布局更是纷纷入列目标清单。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强认为,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低碳产业深入融合,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如何有效规划并探索路径,将成为代表委员重要关注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研究室主任刘学良说,促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是前提基础和必要条件。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着力抓好一系列创新性、突破性的重大举措。   看点三:民生保障如何持续加力?   稳就业是民生保障的重中之重。全国就业人群总量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尤其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群体就业面临较大压力。针对如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最大限度实现人岗相适、落实2亿灵活就业群体的劳动保障等等,公众期待代表委员带来更多、更具体的意见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许光建说,要警惕输入型通胀压力,要继续保持居民消费价格平稳,保护好老百姓“菜篮子”“米袋子”,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   住房关乎千家万户,“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任务艰巨。在坚持“房住不炒”原则下,如何满足合理住房需求、保持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   此外,三孩生育政策落地、教育“双减”政策、养老保障、老旧小区改造、智慧医疗等民生关切,也将受到广泛关注。   看点四:疫情防控怎样更精准?   近期,全球疫情起伏反复。我国十几个省份报告了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国内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株叠加流行的特点。如何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是社会关注焦点。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日前指出,要抓住聚集性疫情处置早期关键“窗口期”,坚决果断采取各项防控措施,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   截至3月1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13559.8万剂次。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表示,疫苗接种仍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手段。   “精准”成为疫情防控关键词。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认为,在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前提下,各地更要精准防控、精准救治、精准保障。   下一步,如何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提高筛查效率、精准防控,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动医疗救治资源和公共卫生体系更有弹性和韧性,均有待代表委员提出真知灼见。   看点五:地方组织法怎么修?   今年全国人代会的一项重要议程,是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修正草案)》。   地方组织法是关于地方人大、地方政府的组织和工作制度的基本法律,于1979年通过,历经五次修改。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决定,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修改地方组织法是继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之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又一重要举措。   修正草案的一大亮点,是回应了当前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完善了相关组织和工作制度。比如,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予以细化,进一步规范省、设区的市两级人大专门委员会的设置和名称,明确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廉洁政府等基本原则,适应监察体制改革需要增加相关内容等。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基层人大和基层政府的职权较为单一、基层人大常委会的作用不清晰等问题,需要法律予以规范明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孙宪忠表示。   此外,地方组织法修正草案还增加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关规定。   看点六:外部环境如何应对?   全球疫情创伤尚未治愈,国际经济亟待复苏,气候变化挑战严峻,然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逆流横行,乌克兰局势复杂多变,世界形势激烈动荡。中国如何处理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坚持对外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备受瞩目。   2022年,中国将继续在全球治理的多边议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主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以及上合组织等相关会议。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中国外交将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为国内经济发展营造良好、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   今年还是中国同多个国家建交的“逢十”周年,是中国深入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的重要节点。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表示,以元首外交为引领,中国将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不断扩大“朋友圈”,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在中国等10国正式生效,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落地。阮宗泽表示,积极服务国内开放发展,将是今年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之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施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进中日韩自贸谈判,推动实现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都将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话题。   此外,如何加强国际抗疫合作、共筑全球免疫防线,也需要代表委员群策群力。(记者秦交锋、舒静、白阳、许可、于佳欣、王阳、王井怀、吴文诩)

< 1 > 前往